央行: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
中国人民银行11月8日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人民银行将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
报告还表示,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
关于货币政策,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信贷与债券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报告还提出,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专家认为,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是万能的,很多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解决,不一定需要专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适当的激励作用,从根本上说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上述专家说。
调整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报告提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动态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支付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效率,
动态调整优化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是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上述专家说。
上述专家分析,淡化数量目标仍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方向。报告也表示,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当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不断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报告同时表示,下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有效性。
更加注重量价结合
上述专家表示,在融资结构变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量价结合。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报告还设置两篇专栏,一篇介绍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以及数量目标的淡化,另一篇介绍央行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近期举措和下阶段政策方向。
关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上述专家表示,直接融资发展是大趋势,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将总体加快。由于金融市场的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央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
在改善政策利率传导方面,报告提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要加强维护竞争秩序。”上述专家表示,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是能够有效传导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历史低位。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