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23日讯2024年10月2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承办的“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学术中心举行。 

研讨会现场  成琪/摄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文化传播、学科建设,大力推动文艺人才培养和文艺理论研究,服务国家文化对外交流,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产出了一系列的成果,此外还多次举办规模性研讨会,进行理论交汇与思想碰撞,展现了学校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特色,有力的提高了学术的能见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粤春在致辞中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文艺是文艺工作者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展示中国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气象的文艺。 

  本次研讨会分上下午两场,参会的二十余位嘉宾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做主旨发言,探讨讲话发表十年来中国文艺的蓬勃发展,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本文摘取了部分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张晶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审美层面,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中华审美风范与中华美学精神相表里,中华审美风范是中国文艺家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继承本门类的艺术传统并加以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同时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对于当代中国文艺创作而言,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 

  十年来,经过文艺家的加工、概括、创作,中国文艺新的美学特质从三种文化资源中吸取养分,产生了新时代美质。其中取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的古雅美质,赋予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取之于现代革命文化之源的壮丽美质建构起了中国现代革命文化新美质;取之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源的喜悲融正美质,跨越了正剧性、悲剧性、喜剧性的分离格局,正在生成形态丰富多样的喜悲融正新美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胡智锋 

  文艺工作者怎么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秉持人民情怀,抒发人民情感,塑造人民形象,满足与引领人民需求。 

  对于人民这个对象,从时间上看,人民首先是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其次有时代特点,需要新表达。从空间上看,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人民,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需要在文艺创作和文艺传播上抓住新亮点。在文艺创作上,我和同仁们一直在推动温暖现实主义创作。在传播上,艺术发展已经进入到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并驾齐驱阶段,在媒介迭代中,传媒艺术的生态格局怎样既满足人民需求,又引领和提升人民境界,是我们应该关注和表达的重要问题。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范玉刚 

  文艺消费是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消费。价值观是文艺的内核,作家、艺术家对价值的追求、价值观的表达和提炼深刻影响了作品和产品的高度、广度及其辐射力。 

  我们要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展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与民族气象,并不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而是旗帜鲜明的。十年来,我们看到整个文艺发展站稳了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其说人民需要文艺,毋宁说文艺需要人民,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涌现出的精品创作,不仅使中华文艺成为世界文艺的清流,还以其文艺的新业态不断为世界人民供给主流文化消费品,比如网络文学、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的出海,为在世界舞台上做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文艺的力量不仅在于有灵魂,更在于有血肉和骨骼。这也是当前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看文艺力量的博弈越来越聚焦于精品,精品创作、精品生产,在精品的背后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体系的竞争,现在正进入一种体系化、整体化、系统化的文艺发展时代。不仅要有艺术创作体系,还要有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以及文旅融合体系、现代传播体系。体系化的竞争要求我们健全文艺发展的骨骼。 

  《新华文摘》文艺评论主持、编审陈汉萍 

  新的文艺批评标准在原有的历史美学基础上,重新增加了人民艺术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批评导向,人民的评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人民美学也有了新的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段吉方 

  在文艺评论话语上,建构我们的自主话语,这既是一个时代话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任务。 

  建构什么样的话语?要建构能充分展现中国文艺的现实与经验,能够系统展现中国文艺审美传统与历史,具有中国文艺评论标识性的概念。 

  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从文艺发展的现实经验中去建构,要对现实说话,现实是丰富的,当下是现实,传统是现实,科技是现实,最大的现实是中国实际,所以我们当代文艺评论话语建构首先要突出“中国”这个关键词,其次还要锚定“文艺”这个关键词,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要从文艺出发,最后要回到文艺,特别是面对文艺传统时,要多探讨传统和当下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 

  这十年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繁荣的十年,也是巨变的十年。今天人民已经成为自发创造的强势群体,人民自我的创造力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新的产业形态、新的创作方式,都在整个社会层面铺展开来。 

  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夯实理论建设,首先要立足中国本体开展研究,尤其是对历史空白的补缺,包括整理基本文献,对古代、近现代、当代艺术知识体系的变迁,都要有一个深入了解。其次基础理论还应该关注新时代,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思想传统、关注前沿热点,开阔视野,包括艺术、科技、文化的复兴等。第三方法上要强调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开放空间,像社会美育、文化产业、文旅融合、艺术管理等,这都是未来要更多关注的知识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彭文祥 

  这十年,网络文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文艺形态得到了蓬勃发展,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典型形态,比如先有传统文学,后有网络文学,先有院线电影,后有网络电影。第二类是泛化形态,尤其是文艺性的短视频、直播、音频等。第三类是前沿形态,包括AI艺术、VR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与之相呼应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必然要通过审美转换投射到网络文艺系统中,这是网络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最明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