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清解锁江南文化的源起与未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对中国人来说,江南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是流传千古的传奇过往,也是予人以无限遐思的当下向往。至今,江南与江南文化,依旧如磁石般吸引着世人探寻的目光。
11月14日,江南文化源起与创造座谈会暨“源文化”价值特色研究论证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寻根江南文化之源,共探其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何是在德清探索江南文化的“源起与创造”?
据介绍,德清地处江南腹地,不仅是中国原始瓷器、珍珠人工养殖技术等的重要发源地,还在江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方面做出诸多努力。近年来,德清县致力于推进“源文化”溯源工程,打造江南之源文化公园等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活力,延续那份“风景旧曾谙”的传奇。目前,由德清牵头,浙江省内7处古窑址组成“青瓷窑遗址”,正在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在座谈会上指出,探讨“源文化”,需要先界定“源”的概念。他强调,江南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我们今天所论“源文化”之“源”,指的是中华文明范畴内,一些具体文化特别是物质文化的源头。这种“源”是包容性的,并不排他,不是“我有你就没有”。
葛剑雄进一步指出,对江南文化之源的探讨,要重视其应用和推广价值,“把它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资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郑建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华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陈元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遗专业主任陈映婕等与会专家学者也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围绕德清的原始瓷、桑蚕丝织、淡水珍珠养殖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专家们认为,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本次会议为江南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德清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源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文贵表示,德清应深挖文化内涵,树立江南文化标识;营造文化空间,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加强合作交流,擦亮江南文化名片。“说不尽的江南,讲不完的故事。作为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一部分,‘江南’一直在生长进化。如何让江南文化绽放新时代生命力,有待我们给出更为精彩的回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