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凉争冰雪甜争蜜”,200多年前,在新疆的纪晓岚曾这样诗赞新疆瓜果。在祖国西北这片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因纬度不同、气候各异,又受益于光热充足、温差巨大,盛产着瓜、杏、李、枣、桃、梨、葡萄、苹果等各色果品,新疆宛如一个色彩缤纷、香气四溢的“大果盘”。只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内外果品同台比拼、竞相争妍,新疆“大果盘”必须来一场深刻的甜蜜升级。

  科技赋能,甜了林果

  烟火萦绕的农村巴扎,人稠物穰的城市商超,一大批名字新奇、模样水灵的葡萄、苹果、李和桃等鲜果频频现身,吸引着往来顾客驻足尝鲜。

  它们大多是新疆“大果盘”的新成员。新疆林业和草原局党委书记姜晓龙说,为做强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新疆正加大名优特新鲜食果种和品种推广力度,挖掘和利用新疆品种种质资源优势,开展优质、抗逆性强、耐储运的品种筛选,培育适合新疆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郁’葡萄、‘新梨7号’,还有新引进的‘烟富系列’苹果、‘拉宾斯’樱桃,‘味帝’杏李……掰着指头都数不完。”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水果总产量2.0亿吨,人均占有量134.9公斤,远高于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51.3公斤。我国水果供给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

  业内人士判断,传统果种的市场优势正被逐步削弱,而果品消费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对水果需求日益多元化,一个以健康、绿色、有机、高端为发展方向的市场已然到来。

  一场以创新为内核的科技竞赛由此在整个新疆林果业打响,从鲜果到干果,从种植到加工:为实现核桃物理脱衣,阿克苏地区的新疆浙疆果业有限公司联合15所科研院校,通过高压射流、超声波清洗、多光谱色选等多种技术,成功将核桃成品残衣率控制在2.5%以下。

  为降低杏李裂果比例,和田地区皮山县的众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林科院专家探索使用山桃作为砧木,采取3×5米矮化小冠幅种植,配备滴灌设备,成功使杏李裂果率由25%降至15%,亩产增至500公斤,产值达1.15万元/亩,每年开春即被抢订一空。

  据新疆林草局介绍,仅去年新疆就投入8869万元设立新疆特色林果种质创新与优良新品种选育等2项重大科技专项及8个重点研发任务,提升全产业链重点环节科技研发水平。

  凿通市场,甜了产业

  2000多年前,汉使张骞历尽艰辛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由此从长安向西,几经辗转到达欧洲。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为开通道路。

  今天,新疆林果产业正经历新的“凿空”之旅。这一回摆在人们面前的,是数千公里的果品运输距离。一名南疆果农曾向记者抱怨:“丰收的鲜杏连县城都出不去,一公斤才卖八毛钱,大太阳下忙活小半年,只能赚千把块钱。”

  为破解果品“出疆难”,自治区党委去年实施相关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用好“百城千店”“双线九进”“疆果东送”等经验,加强产地交易市场建设,依托援疆机制在施援地建设前置仓、销售分仓等,累计建设外销网点1万余个,前置仓60余个。

  如今,在上海、广州、西安、郑州、杭州、成都等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前置仓,正帮助新疆林果产品“凿通”抵达终端消费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在线下销售网络全面铺开的同时,林果企业趁热打铁,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竞逐国内市场:有的企业高薪聘请专业人员开发适合电商销售模式的自主专利权软件;有的实行股权激励经营模式激发员工线上销售活力;还有的与电商平台和大型连锁商超深度合作,在中东部地区开设品牌门店。截至9月,新疆今年上市的果品已销售181万吨,较去年增长25万吨。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和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也不忘经略国际市场,在海外谋篇布局。新疆现有林果出口企业309家,出境水果注册果园205个,为加快优质果品“走出去”,新疆一方面用好出口退税、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果品出口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组织疆内企业参加亚欧各国和地区举办的博览会、展销会,收集周边国家消费需求和习惯,增加新疆优质果品曝光度,与国外采购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

  今年,新疆已出口各类果品10.2万吨,贸易额12.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36%和15.3%,出口国家从传统的中亚五国延伸至俄罗斯、土耳其、西班牙、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政策得力,甜了农民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伽师县,本是喀什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较重的县之一。一种海外引进、中国改良的紫红色水果新梅,却让当地数万群众吃上林果“增收饭”。

  维吾尔族农民莫拉吉·玉素普是伽师县一名普通的新梅种植户,他略带自豪地说:“去年我种了23亩,当年收入65万元。今年我把面积扩大到45亩,收入肯定会更可观一些。”

  勤劳的莫拉吉是乡村最好的新梅种植“推销员”。行事保守的农民看到旁人致富,便半信半疑地植下几株新梅,等一树果子卖出高价后,再无须做任何动员,他就主动学习种植技术、扩大了新梅面积。

  目前,伽师县种植新梅57万亩,挂果41万亩,2024年总产37万吨,产值74亿元,带动12万人就业,仅新梅一项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

  眼见新梅产业奔着百亿大关而去,伽师县委书记刘志成却不愿停下来歇歇脚,“种植面积还在扩大,怎样才能确保不跌价?新梅主要在卖原料,怎样才能变成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近百亿,怎样才能让更多产值留在本地?”

  像伽师这样锚定林果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地方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

  北疆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是有名的“中国枸杞之乡”,当地政府联合企业一起积极对接疆内外市场,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甄选特级大粒枸杞鲜果从大西北空运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现已累计销售即食鲜果超3万公斤、30余万盒,零售价高达160元/公斤,使果农种植大粒枸杞的果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南疆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是红枣大县,当地政府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行“保险+期货”新型农业保险政策,枣农只需支付保费的15%,其余部分由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县财政补贴。市场价格波动给枣农带来的风险减少后,麦盖提县红枣面积逆势增长,由27万亩增加至30万亩,成为全疆最大的红枣种植核心区。

  经新疆林草部门测算,主产区果农林果收入已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部分主产县市高达60%以上,从事林果的农民林果人均纯收入6461元。全疆各类林果企业和经营主体共吸纳15.3万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每人每天收入120元至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