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期五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26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开幕。中外企业以链为媒,再襄盛举。本届链博会展商提升、展区上新、展台联动,更加突出“链式”思维,全流程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重点环节,推动中外企业聚链成群、优势互补,“链”出更大朋友圈,唱响合作开放新乐章。


  先进制造链究竟“链”什么?


  本届链博会新增设了先进制造链展区,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关注。


  首先,先进制造链究竟“链”什么?让链博会吉祥物“链氪”带我们了解。先进制造链就是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先进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先进制造链,那就是“让生产更加高效”。


  哪些企业可以纳入先进制造链呢?先进制造链主要聚焦科技赋能、智能发展和前瞻布局,集合了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商业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从智能的数控机床和工业母机到复杂的3D打印设备,从精密的智能传感器到强大的工业机器人,从数字化的智慧工厂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都是先进制造链的一环。


  从一块冰箱面板看钢铁制造供应链


  还有大家熟知的传统的钢铁产业,现在也纳入了先进制造链。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举个例子。冰箱家家都在用,但您知道一块冰箱面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吗?中国最大的家电用钢供应商——河钢集团出品的冰箱面板正在链博会展出,制造它的钢材来自河北唐山的生产车间,而钢材的主要原材料则是来自南非的铁矿石。从上游的铁矿石开采运输到中游的钢铁冶炼加工,再到下游的各种终端产品,整个产业链条都渗透着先进制造。


  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两路总台记者已经出现在了大屏幕上,一路记者古峻岭正在链博会先进制造链展区,也就是冰箱面板这条先进制造链的下游。另一路记者杨海灵正在河北唐山的钢铁生产车间,也就是制造链的中游。同时我们还有一路记者赵祎楠稍后也会从链条上游——南非主要的铁矿石出口港口为我们带来报道。接下来,我们就从展会上的这一块冰箱面板出发,还原一条钢铁制造的供应链。


  先进制造链馆也是本届链博会新增加的一个馆,这个馆的口号是“让生产更加高效”,仅这一个馆里就有80家企业参展,其中有近1/3是外资企业。整个展馆参展的企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有不少,难分伯仲。


  这个沙盘看起来是一个微缩的钢铁冶炼厂,在传统印象中,这种冶炼行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代名词,但是我们注意看,这里炼钢用的能源居然是绿色的氢气,这就是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项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企业每年炼钢会产生大量副产品焦炉煤气,他们把这些焦炉煤气放在氢基竖炉中进行高效转化,每年提纯氢气可达20多亿立方米。


  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绿氢,全程近零碳排放,再用绿氢来炼钢,成功验证了从“绿电—制绿氢—再冶炼绿钢”的技术可行性。和传统煤炭冶炼工艺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烟粉尘排放减少80%以上。


  这就牛了!这可以说是世界钢铁史上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重要里程碑,迈上了“以氢代煤”冶炼“绿钢”的新台阶。为冶金行业新质生产力赋能。这还不只是实验,工作人员介绍,这项先进工艺目前已经在一些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合资工厂里应用了。而这项氢能炼钢的新工艺将会让我国在世界绿钢产业供应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再来看看钢铁供应链当中的下游终端产品。这里的展台上摆放着不同颜色、各种型号的彩色钢板。这些纹理和颜色可不是喷涂或是贴上去的,冶炼轧制生产出来就已经是这样了,无需在经过任何上色贴膜等艺术加工,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了一些中高端的家用电器上。不止如此,我们看到这个展位的隔墙也都是用这种钢板搭建起来的。像大理石纹、木纹墙体,看起来就像是木头的家具,连敲击的声音听起来也不像是金属材质,但其实它是如假包换的精钢板材。和传统木质家具相比,它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同时防水、防火、防变形、防霉、防污染,还防虫,而且它无甲醛、抗震系数高、使用寿命也大幅延长。通过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终端产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钢铁等冶金产业正积极地由传统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变得越来越“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那您可能要问了,有着这么多的优异性能的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此刻我的同事杨海灵正在生产这些产品的钢铁车间里,我这里看到的是整个钢铁供应链条的下游终端新产品,而海灵所在的钢铁冶炼加工车间则是这条链上的中间环节。接下来由她为大家介绍,这些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热轧事业部的成品库,每90秒钟就有一卷钢从热轧机下线来到这里,一卷卷卷钢坐着智能小车,由机械臂打上钢号,有了身份编号之后,就可以入库了。这些庞然大物来到成品库后就好像听话的学生,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此熟门熟路,这就离不开“5G+智能天车系统”的“指挥”。这个智能系统能够精准地将钢卷吊运至指定库位,这些钢卷通过冷轧工序进一步加工,就可以制成高端镀锌钢。刚刚给大家展示的家电钢、建材钢的原材料就是它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来带大家从空中视角来看。我所在的这个园区占地面积5.73平方公里,相当于80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通过航拍可以看到,封闭的连廊和管道串联起了整个钢铁丛林,270多公里的管道,相当于从这里直接通到北京,它形成了整个园区的物流大动脉。钢铁冶炼要经历一百多道工序,26日参观后,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智能。比如在转炉作业区,这里实现了“一键炼钢”,颠覆了传统的炼钢模式。天车吊装着1400多摄氏度的铁水,精准倾倒进炼钢转炉,相比过去人工加机械的转运,出钢时间比过去缩短了10%以上,降低了热损耗,也节约了生产成本。


  取样机器人将钢样从炼钢炉中取出,在压缩空气推送下,穿过800米的空中长廊,降落到钢铁检测中心接收站。紧接着7台机器人接收钢样,进行检测分析,只需170秒便可以完成检测。合格的钢水经过连铸环节来到热轧机后,大数据可以对产品的抗拉强度等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和优化,从这里出去的钢的厚度误差不超过0.02毫米。这七台精轧机可以满足客户对钢的宽度、厚度和重量的不同需求,实现定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关键的生产环节中,炼钢工人非常少。他们在哪里?在唐钢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十几米宽的蓝色大屏幕上,钢铁冶炼的一百多道工序、4000多个关键节点的数据一目了然。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以前钢铁工人看的是身板,现在讲的是知识和技术。


  就在距离唐钢公司60多公里的曹妃甸,华北理工大学和河钢集团联合打造了“燕赵钢铁实验室”,它集聚了高校、企业、研究院和院士资源,“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逐步形成上中下游深度协同的全产业链创新网络。正是有了科研的助力和智能化升级,河北也正在从钢铁高产大省向智能化转型。


  感谢海灵和峻岭给我们带来的现场报道,让我们看到 一块冰箱面板从炼钢到成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其中涉及的一个个供应链的环节。说完了中游和下游,那么在这条钢铁制造链的上游,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来看总台记者赵祎楠从南非主要的铁矿石出口港口发回的报道。


  南非的理查兹湾港是南非乃至整个非洲非常重要的矿藏下水港之一。放眼港口,可以看到货轮在紧张装卸,运输铁矿石的火车也正有条不紊地驶入港区,整个港口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这座港口见证了中非供应链合作的持续深化。作为非洲最大的铁矿石和煤出口港之一,港口每年出口数百万吨的铁矿石,这些矿石正是中非合作的一个缩影。从矿区到港口,再到跨洋运输的每一个环节,中非双方通过手拉手的合作共同优化了供应链效率,让这条横跨大洋的资源运输链条更加快捷、高效。


  具体来看,在矿区生产环节,双方合作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比如,通过新设备的应用,矿石的品位从原来的58%提升到了65%左右,每一艘货轮运回的铁元素含量也随之增加,为整个供应链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运输环节,中非企业还共同开发了一套全新的火车调度跟踪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火车的动态,并最大程度压缩装卸车时间,实现高效调度。从矿区到港口的往返周期由原来的12天缩短到了9天,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


  在港口装卸环节,中非合作也显现出显著成效。通过升级装卸系统,现在货轮的进出港效率大大提高。一位港口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以前货轮常常需要在港口外排队等待多日才能靠港装卸,而现在这样的等待几乎不存在了。


  不仅如此,在跨洋航运环节,中非合作进一步推动了绿色与高效的结合。比如,目前运行在这条航线上的货轮不仅更加环保,航速也更快。如今,从理查兹湾港到中国的运输时间已经从过去的一个多月缩短到了20天。


  可以说,通过中非双方在矿区、运输、港口、航运等全链条环节的紧密合作,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协同能力的提升使得这条供应链在提速的同时也更加高效,为中非的合作共赢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铁矿石的开采运输到钢铁冶炼再到家具家电钢材制造,这条钢铁制造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正是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向“新”而行、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一个鲜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