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小的红木梳子,经数百年传承、需200多道工序并集合了榫卯结构等多种非遗技艺,又因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开启了数字化之旅。

·向文化要附加值

董良是在运河边儿长大的孩子,回忆起童年的快乐,除了去运河边捉知了、逮鱼、逗蚂蚁,就是去舅舅的木器厂里看姥爷和舅舅修补红木家具。上中学后,他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些木工活,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红木制作技艺。

数百年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贯通,大量的红木原料沿河北上,抵达“流河驿”也就是今天的青县流河镇,在这里完成初加工后,继续装船北上,抵达皇城,用以营造宫殿和各类宫廷家具。自此,青县历代都有匠人被征召进宫成为御用匠人,逐步实现宫廷木艺与民间木艺有机交融,青县也成为中国古典家具三大做工之一的“京作”工艺主要诞生地之一。

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董良选择去北京闯荡,但家乡源远流长的红木文化始终深深牵引着他,2006年,董良选择回到青县。

彼时,传统的红木家具市场鱼龙混杂。很多红木家具的手艺人,不能凭手艺赚钱,但“囤料”的却赚得盆满钵满。

董良察觉到,仅靠过去的老路子做红木,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有所创新,满足新的用户需求,才能让红木文化传承下去。

“向文化要附加值!”董良对自己说,红木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赋予它更多文化价值。文房四宝、青铜玉器、乐器瓷器,就连门前流淌的大运河,都成为他的设计灵感、激发他的创意巧思。

接下来他要选定一个产品作为突破口,来实践他文化与工艺传承、融汇古今的想法。

·“就从一把木梳开始吧”

在董良看来,文创产品如果不能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注定无法长久。几经考察,他将红木梳子定为自己的文创方向,并注册了原创品牌“京梳子”。

可别小瞧这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梳子。它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200多道工序,其中100多道工序要靠手工完成,且工匠要将传统漆艺、螺钿、镶嵌等工艺巧妙结合起来。

“一把梳子要融合榫卯、镶嵌、浮雕等多种‘非遗’工艺。”董良说,不仅是工艺上的传承,董良更要让一把梳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国家有自己的‘母亲花’,不是花店盛行的康乃馨,而是萱草花。”董良说,他们设计制作的一款银丝镶嵌“母恩”梳子,不仅用了萱草花的元素,还采用榫卯工艺,通过木器与银器的融合体现太极阴阳。而在外包装上,他们更是将梳套做成棉袄的形状,辅以盘扣等传统元素。2019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母恩”梳子被评选为传承之美文博设计大赛家居组别一等奖。

同年,在故宫博物院的邀请展上,他为故宫设计的金鱼题材梳子,在延禧宫展出、销售,并且开始作为外事礼品走出国门。

一把“大运梳”,是董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献礼。长度1794毫米的大梳子,代表的是京杭大运河1794千米的长度;梳子集合了运河两岸榫卯、镶嵌、浮雕、金漆等传统工艺,手柄处的浮雕画面,一面是红船、步枪、冲锋号、神舟五号等不同时代的印记,另一面则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12座城市的代表风光与建筑……最后,他将这把“大运梳”捐赠给了沧州市博物馆。

·已申请200余项专利版权

“我手上的这款“镇海吼”按摩梳,设计灵感来自沧州铁狮子,一年销售1万多套。”今年9月底,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如期举行。在杭州大会展中心8号馆的产业活动区,董良受邀参加了一场名为“文化出海大家谈”的圆桌对话。在他手中,威武可爱的铁狮子正踏着海浪“怒吼”。

红木梳子和数字贸易能擦出啥火花?

董良大胆采用AI软件进行辅助设计,简化线条、丰富内容,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图案的多样性。同时,又将手绘作品通过扫描输入电脑,变成教学模型。多年来,“京梳子”已经和河北软件学院、河北美术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在借力年轻人创新想法的同时,“京梳子”产地也成为不少学校的实训基地。

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的梳篦,其工艺在董良的传承创新下,不仅将刻、雕、绘、描、镂、錾、镶、嵌、压、烙等不同技法结合到一把梳篦作品上,使其工艺得到提升,还将现代设计融入其中,创作出很多颇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无论是蝶恋花榫卯插齿镶嵌梳,还是多彩包装国风封套,无论是专利还是美术作品,他都将其申请作品登记证书,进行版权保护,让一个个古今融合的文化符号,通过信息上链,形成数字版权证书。如今,“京梳子”拥有的大大小小的专利和版权已有200余项。

随着近两年“博物馆热”升温,董良和伙伴们会参照一些博物馆的文化符号,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梳子,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物件“活”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了让文创产品更加深入人心,他和团队又开始将产品与AI结合,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机扫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以欣赏独属于“京梳子”的动画短片。

在传承与创新、碰撞与融合中,董良和他的伙伴们不断推广传播全新的梳篦文化,赢得无数年轻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