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南排河镇刘家堡村西侧,有一座古朴的祠堂。白色的围墙、干净的院落、简单的陈设,庄严肃穆。

这里是刘家堡村村民举办丧葬仪式的地方,也是南排河镇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举办丧葬仪式,没有灵棚、白布,只有亲友胸前肃穆的白花和哀乐。村民许玉青告诉记者:“以前,白事动辄四五万元的费用,让不少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现在,祠堂的建立改变了这些,形式从简,仅寄哀思的追悼方式,能为逝者家属节省不少钱。”

南排河镇地域南北狭长,海岸线全长55公里,但陆地平均宽度却不足2公里。过去,渔民传统观念重,多选择土葬方式。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广大渔区的百姓面临无地可葬的困境,而且一遇到雨季汛期,渔民甚至要蹚水下葬、上坟。同时,南排河地域多为湿地滩涂,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少。

南排河镇党委政府决定采取大村单独建设、小村联合建设的方式,设置渔民祠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渔民们的殡葬难题,还为文明祭祀提供了基础条件,更是节约了土地资源。

“一开始,村民们还是有些不习惯,毕竟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刘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河说,“我们村‘两委’成员都是红白理事会的,挨家挨户做工作,谁家有白事都过去帮忙。久而久之,终于换来了大家的认可。”

渔民祠堂里设施完备,厨房、餐厅、休息室一应俱全,还免费提供炊具、厨具等设施。每桌餐饭标准控制在200元以内,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南排河镇还出台了很多政策,主动迁坟的群众不仅可以得到补偿款,还拥有优先选择灵位的权利。这一举措激发了渔民们将原有坟墓改迁到祠堂的积极性。

如今,南排河镇已经有5个村的祠堂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大辛堡村的祠堂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些渔民祠堂的投入使用,将惠及渔区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