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竞逐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沧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综述
河北广祥药物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对新产品的开发进行实验测试。刘星伶 摄
走进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输液车间,只见一瓶瓶注射剂走下生产线,自动装箱机械臂随即快速抓取注射剂进行装箱……
“近年来,公司通过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现在,公司注射剂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一天就可以生产25万瓶注射剂。”公司输液车间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公司生产的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等近200个产品畅销国内外,主导产品“复方α—酮酸片”销售超2亿元,外贸出口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幅度。
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沧州市坚持科学统筹,持续优化服务,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沧州市大力加强产业研发创新,深化与京津合作,积极探索“京津研发、沧州转化”新模式,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着力构筑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泽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牛用兽药布帕伐醌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牛用兽药布帕伐醌主要用于治疗牛身上的寄生虫,这一产品由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的苗志伟教授研发。
泽兴公司是一家生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企业,公司一直想进入布帕伐醌原料药这一赛道。在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组织研发团队入驻与当地企业对接时,泽兴公司负责人表达了需求,南开大学教授苗志伟给予了回应。此后,在7个多月的时间内,苗志伟教授带领团队集中攻关,经过多次实验、中试,技术已经成熟。
“以前,布帕伐醌从印度进口,现在我们拥有了新技术,投产后可以进行吨级生产,完全可以替代进口。”泽兴公司生产经理宋国彬说。
2018年,为满足园区医药企业的研发和人才需求,沧州市与南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根据区内企业研发和分析测试需求,重点搭建分析测试仪器平台、能源化学研发平台、催化及纳米材料研发平台、功能高分子及环境保护研发平台、绿色农药及精细化工研发平台、有机合成及药物研发平台、工艺筛选优化平台等8大平台。
科技研发既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也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跨越。为了能够尽快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项目,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吸引了多用途气凝胶、核酸疫苗(mRNA)盖帽试剂、光刻胶、锂离子超级电容电解液等6个项目入驻。
完善的医药产业、良好的研发环境,为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吸引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卜显和在内的多个学科带头人入驻,涉及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在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计组织产学研对接会200余次,与区内25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余项。
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的“集聚效应”,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沧州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全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通过政策引领,推动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在位于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河北广祥制药有限公司分析实验室,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运行,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整理仪器实时传输的实验数据。
“今年以来,公司取得甲磺酸雷沙吉兰、盐酸利多卡因原料药等10个新产品生产批件,产品品种向高端布局。”河北广祥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永斌说,目前,公司拥有原料药品种35个,品种结构日趋高端化,拳头产品咖啡因远销欧美市场。
经过近10年建设,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60家,其中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5家、外资企业7家、上市公司13家,涉及项目共80个,已投产原料药产品100余个,初步构建起“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完整化学药品生产链条,形成了高端特色原料药产业集群。
立足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沧州市持续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明确产业链缺失环节及国内外重点企业,为产业链招商指明方向。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游中间体、原料药供给、医药包材、制药设备等领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各环节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产业链条。为发挥集群集聚作用,沧州市还制定配套政策,着力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原材料保障、加工制造、市场应用、二次开发等,开展产业链招商。同时,巩固和放大原料药制造优势,积极承接京津生物医药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沧州市坚持政策引领,持续优化服务,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相继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药品安全工作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配套政策,用于支持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医疗器械产业化、化学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上市,支持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基因治疗、肿瘤免疫的临床诊疗技术研究,支持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等。同时,实施保障生物医药企业生产要素供应、生态环境差别化管控措施,对于列入省市重点项目清单的医药项目给予优先保障用地供给等系列鼓励政策。
有力的政策激励,为沧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从当初的几家传统药企起步,到现在多个产业园区齐头并进,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天津医药集团、石家庄四药、华润双鹤等一批头部企业入驻沧州。目前,沧州已初步形成了集化学原料药、中成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药包材于一体的完整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并开始向大健康等高端领域延伸,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截至2023年底,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近千家,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蓄势腾飞,扬帆远航。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沧州正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加快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持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为建设沿海经济强市持续注入新动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