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冰箱”为枣农抢“鲜”机

——渤海新区黄骅市吕桥镇孙正庄村见闻

10月28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吕桥镇孙正庄村的冬枣保鲜库旁,看着满载冬枣的货车缓缓驶离,枣农董玉敏笑眯了眼。他说:“今天又卖出去近1万公斤冬枣。”

董玉敏种了150亩冬枣。往年收获季,他既担心收成不好,又担心卖不掉,今年村里建起了保鲜库,他不再担忧冬枣的储存问题。“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冰箱’,我把待售的冬枣都存放到里面,价格合适再卖。”董玉敏介绍,有了冬枣保鲜库,枣农们与冬枣收购商谈价格底气更足。

孙正庄村有近百户村民种植冬枣,种植面积达1000亩。每年冬枣集中上市时,由于缺乏保鲜手段,枣农们担心采摘下来的冬枣放久了会变质,因此哪怕价格再低也得赶紧卖。如何保鲜,让冬枣错峰上市卖个好价钱,成了枣农们的“心病”。

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吕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孙正庄村争取专项资金50万元,建起冬枣保鲜库。“保鲜库最多可储存25万公斤冬枣,基本可以满足村民储存冬枣的需要。”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忠说。

张宝忠仍记得今年冬枣丰收的场景:枣农们将待售的冬枣放在保鲜库储存,大家无比欢喜。“有了保鲜库,冬枣保鲜时间变长,从而实现错峰销售,冬枣也能卖出个好价钱。”张宝忠说。

令村干部们更高兴的是,今年冬枣收获季,福建、浙江等地的客商也来村里采购。因为采购的冬枣量大,不能一次运走,他们把保鲜库当成了“中转站”,将采购的冬枣暂时存放到保鲜库内。

“今年,我种的冬枣销到了福建、广东、浙江等多个省份,省外销售总量达到15万公斤,不仅量大,单价也是这几年最高的。”董玉敏说,现在保鲜库里自己还存放着约2万公斤冬枣,再有几天差不多就可以卖完了。

冬枣保鲜库的投用,不仅解决了村民储存冬枣的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今年冬枣保鲜库给村集体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张宝忠说,接下来,还将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助力农业增产增效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