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当代商业运作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尤其在消费领域,大数据不仅能够精准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还能通过“差异化营销”手段提升企业的效益。作为消费者方,也认为大数据技术对更快地搜索结果、进行决策、精准的选择商品或服务推荐有正面提升作用。然而,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送和定制服务,也带来了“杀熟”等问题,引发了关于公平、隐私和消费者权益的广泛讨论。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联合开展了大数据营销差异化现象调查。其中,调查了在线购物类、在线旅游类、民宿类、外卖类、打车类、在线票务类、短视频/直播、共享单/电车等八大互联网消费平台。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技术在提升消费体验方面利弊相当。受访者对大数据技术的看法呈现双刃剑效应,其中33.5%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应用利大于弊,20.2%的受访者认为弊大于利,34.2%的受访者认为利弊相当。


  大数据的强大之处在于其能分析海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通过算法模型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这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进行产品推荐、价格调整和广告投放。比起传统的“一刀切”营销,基于大数据的“差异化营销”更能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提升转化率和客户忠诚度。


  例如,电商平台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物历史和搜索行为,可以定向推送相关商品,甚至在用户未明确表示购买意图时,就能提供精准的促销信息。一些旅游平台根据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推出个性化的旅行套餐或优惠券,以此来吸引用户再次购买。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让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提升了购物的便捷性和体验感。


  尽管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服务,但这一技术也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杀熟”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搜索和购物体验,但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差异化营销”等担忧。受访者对隐私的泄露以及被“差异化营销”的担忧均超过65%,他们遇到大数据“差异化营销”的具体情况中最常表现为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隐藏或不送老用户优惠券、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而这些现象就是“杀熟”。


  “杀熟”,是指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某些消费者是忠实顾客后,故意对他们提高价格或推出不公平的优惠策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老客户支付更多费用。这种行为常见于电商平台、外卖服务、打车软件等领域。


  一些电商平台会根据用户的购买历史提高某些商品的显示位置,或者在老用户购物时通过微调价格,使其支付更高的费用。与此同时,新用户或首次注册的用户则能够享受到更低的价格或更丰富的折扣。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也让消费者在隐形中受到了价格歧视,损害了他们的信任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深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大量收集、存储和分析。这虽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但也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风险。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很难完全掌控自己的数据被如何使用,尤其是当数据被用于价格歧视等不透明的商业行为时,消费者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害。


  目前,许多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在使用某些服务时所提供的数据具体被如何使用,这让他们的隐私和个人信息面临极大的风险。尽管许多平台都声称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在缺乏足够透明度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有效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


  大数据和“差异化营销”带来了双刃剑效应。为了确保这一技术能够正向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通过立法和政策确保消费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规范大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其次,必须加强对“杀熟”现象的监管,确保所有消费者无论新老,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获得价格透明和合理的服务。


  我们应该肯定大数据为消费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它能够提高商业效率、提升消费者体验并推动个性化服务的升级。但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诸如“杀熟”、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如何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与精准的同时,避免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成为了当今消费市场的重要课题。企业、消费者和监管机构三者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更健康、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以确保大数据在推动商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正向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