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伞”发光彩变身“新国潮”
在赣东北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这里面夸的就有婺源的宝贝——甲路纸伞。
江西婺源的甲路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产自婺源县的甲路镇而得名,因伞面皮纸吸墨性强,可以在上面题诗作画,又晴雨相宜、经久耐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闻名天下。如今,甲路纸伞在匠人们的创新与传承下,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彩。
这两天,戴根盛正带着徒弟们赶制一批发往海外的甲路纸伞,车间里,忙碌的师傅们都沉浸在各自的工序中,桐油浸润着竹条,纸伞与精美的绘画相互映衬,笔墨与色彩交织交融。甲路纸伞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从选材到成品,近百道工序,每一环节都是手工制作,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戴根盛告诉记者,一把好伞的基础是一个结实的伞骨,而甲路伞制作中光是“削伞骨”就包括几十道细微的工序。
传统的甲路伞以竹为骨、以纸为面,但雨伞长年要经受雨淋水浸,如何保证纸伞防水且耐用呢?在伞的结构设计中就蕴含了古人高超的智慧,甲路伞整体没有使用一颗金属配件,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相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
正是因为制作工艺的精细,甲路纸伞可以经受住大风吹打,不褪色、不变形、不漏水。为了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婺源县组建了制伞工厂,还原制作工艺,不断探索制造升级之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戴根盛称:“我们现在用的棉纸上加了纱,棉纸以后代替了过去的单一的纸张,所以现在的伞使其更结实、更牢固。过去我们甲路做油纸伞是单色的,要么是大红的,要么就是黑的,还有一种黄的,就这几个颜色。现在都用国画颜料代替了传统的那种,画面更加精彩。”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这项传统技艺,当地不断推出非遗研学、非遗进景区等多彩活动,不断扩大甲路纸伞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如今,甲路纸伞已经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着小乡村里世代传承的坚守,让这一非遗技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