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行动实施3年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种质资源普查圆满完成,育种创新攻关实现重要突破,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初步构建,国家级制种基地供种保障能力达到75%,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用种需要,种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种业市场治理体系,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种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白马牙玉米、玉巴达杏……这些记忆中的老味道,正通过种质资源普查行动重返百姓餐桌。经过3年普查,北京在海淀、顺义、昌平、大兴等地区收集到786份种质资源,新发现大米豆、青谷子、大披头高粱等特色品种资源。
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首要任务,我国于2021年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普查覆盖了全国2323个农业县、62.5万个行政村、92万多家水产养殖场户,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采集制作畜禽遗传材料107万份、水产遗传材料12万份。同时,围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构建了以国家长期库及其复份库为核心,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为依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确定22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成101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53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并不是所有品种都可以进入生产环节。新品种进入生产,必须具备安全稳定的性能,要先通过品种区试审定这一关。
“品种区试审定是育种创新的指挥棒。”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严格品种管理,组织修订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制定出台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等;修订国家级稻、玉米、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重点提高品种产量、抗病性、品质和DNA指纹差异位点数指标,实现了国审品种数量由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回落,品种质量持续提升,为农业生产用种提供了多样的品种选择。
摸清种质资源家底,也为育种创新和产业应用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资源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深度挖掘农作物优异的种质资源,依托独特品质做专用开发,可以形成品牌效应,不仅能带动农民增收,还可以发挥资源优势、塑造新产业。例如,浙江积极开发利用在第三次普查中发现的温岭小洋薯种质资源,做大做强小土豆产业,帮助农户亩均增收3万多元,年产值4500万元至5000万元。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因为高温天气和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过去夏天只有空心菜和上海青能在本地种植。”福建省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钟开勤说,为解决当地夏季“吃菜难”问题,科研人员攻关近10年,选育出耐热耐湿的新品种绿叶菜,丰富了福州百姓的夏季餐桌。
这是种业创新造福民生的一个缩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瓜果蔬菜的口感和食用场景的要求也逐渐多元化,可生食苦瓜、鲜食玉米等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加快进入市场。
稳粮保供也离不开种业科技创新。种业振兴行动实施3年来,在农作物方面,国产西蓝花品种市场占有率由5%提高到35%,京麦188、荃9优1393等一批耐盐碱品种为“以种适地”提供了支撑。在畜禽方面,国产白羽肉鸡打破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在水产方面,我国自主培育的12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5%。种业创新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种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从品种选育来看,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品种,由企业选育的占65%;登记品种中由企业登记的占近六成;新品种保护中企业申请量超过一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创新发展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有正常生产经营的持证种业企业8721家,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500亿元。从科研投入来看,全国种业企业的科研平均投入强度达6%。
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培育周期。多位受访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育种研究持续性的重要原因。
为给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农业产业化基金、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
种业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3年来,我们感受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更充分了。”隆平高科董事会办公室副总经理杨剑说,2022年实施的新种子法,聚焦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法治化水平,也加大了对侵权“套牌”种子的打击力度,种子市场环境得到优化。
从源头提升品种管理水平、打造优良市场环境,需要完善品种管理法规制度。在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宋建朝看来,必须全面有效实施种子法,提高依法治种、依法兴种水平。用法治为种业振兴保驾护航,推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近年来,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整治及“仿种子”清理等行动陆续开展,品种质量水平逐年提高。种子认证制度落实落地,打造市场监管利器,夯实了高质量种子生产技术底盘。
此外,提高对种业企业的服务能力也是优化种业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改变我国种企数量多、规模小、创新弱的状况,农业农村部从3万余家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推动与金融、科研、基地对接合作。
“我们推动与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建立了一对一的联系服务机制,每年通过实地调研、线上交流、函询等方式,梳理企业的诉求清单,逐一研究解决。”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联系服务机制,及时了解种业企业所需所盼、所困所惑,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