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转型提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进步,金融业迎来了数智化转型风口。金融行业在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应用和客户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金融机构如何应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赋能行业发展?记者采访了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发展数字金融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全球金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在移动支付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多模态交互、高级别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为金融行业赋能方面的潜力。”原银监会主席、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上表示,要抓住数字技术革命的机遇,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当前,发展数字金融是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要求,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服务广泛普及,对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数字化监管架构流程基本建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金融机构正进行积极探索,加速迈向数字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该行积极提升数字化水平,增强协同服务能力。加快智能技术赋能,完善小邮助手智能问答工具,以“机器人智能回复+专家人工解答”双模式驱动,快速协助网点人员解决柜面业务问题,智能回复问题累计超58万次。
“发展数字金融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孟茜表示,“不见面”“高效率”“极致体验”的数字金融服务已成为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必选项。商业银行需要加快构建新型数字化经营模式,在渠道与营销、产品与服务、管理与经营三大领域全面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表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据和技术的创新应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业务模式重构。金融机构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坚和新技术规模化应用,促进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聚合,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高价值性的数字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
为促进数字化转型,多家金融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门行动方案,优化组织架构。例如,中国银行已设立数字金融委员会,进一步优化科技体系职能架构,强化科技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在各级机构业务条线设置数字化相关团队。
提升服务质效
金融科技的不断成熟,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质效。专家表示,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加速应用,为商业银行突破网点局限,进军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行性。
在科技的推动下,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区域性地缘优势创新信贷产品服务普惠金融。例如,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长兴农商银行与当地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合作,融合行内数据、人民银行征信和政府数据,上线了纯数驱信贷产品“长兴贷”,通过手机银行申请,便可以实现线上实时放款。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东阳农商银行联动当地大数据中心、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创新推出公积金贷、青创贷、农合通贷、普惠贷等系列产品,基本可以满足辖内各类客群的小额贷款融资需求。
大数据模型的应用有助于小微企业信用变成贷款信用。小微企业相关信用信息分散在税务、海关、法院、电力、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整合数据并通过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好地看清融资企业的面貌,在缺乏抵押品时测算出贷款金额。在广西柳州市,当地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不断创新银税合作方式,促使企业将纳税信用有效转化为融资信用。“近两年,中国银行柳州市高新区科技支行根据公司的纳税信用等级,发放了400万元信用贷款。”柳州振锌五矿化工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胡蓉蓉表示。
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针对北京地区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出首款线上定制产品“交银火炬贷”。据介绍,“交银火炬贷”搭建特色化大数据审批模型,通过线上申请快速出额,最高可给予科技型小微企业30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具有授信额度高、审批速度快、免担保抵押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试运营期间,申请“交银火炬贷”的企业累计达到2000余家。
科技的运用也有效推动保险业服务农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蓝皮书》显示,保险业有效提升了县域和农村机构网点覆盖率,截至2023年底,保险公司建立“三农”营销服务部10199个,“三农”保险服务站65007个,“三农”保险服务点363737个。2023年,保险公司在科技应用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2.25亿元,主要用于空间信息技术、AI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构建农业生产、风险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守好安全底线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监管合规等问题,金融机构需要在科技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资管机构监管司副司长蒋则沈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通过应用分析海量数据改进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还将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安全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一系列挑战。如何确保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表示。
马上消费科技创新发展部总经理赫建营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变化大,传统的静态监管难以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因此,监管机构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动态监管机制,实时监控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随着金融数字化进程加速,数据安全已成为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的核心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表示,金融数据安全治理是金融行业在科技驱动和数据密集背景下的关键任务,它不仅关乎数据创新应用的平衡,还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价值的实现。
10月25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组织编制的《金融数据安全治理实施指南》标准发布。“这些标准将助力金融行业在数据质量管控、技术防护、安全评估和应急处置等方面查漏补缺,强基固本。随着这些标准的实施,预计金融行业的数据安全治理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显著提升整个行业的数据安全水平,为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生态环境贡献力量,进而为金融数字化转型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实的基础。”杨农说。
针对金融机构的移动应用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提出,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谁管业务、谁管业务数据、谁管数据安全”的原则,明确移动应用数据安全管理责任。结合移动应用特点强化数据安全措施,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篡改和勒索攻击等风险。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表示,奇富科技公司积极探索和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安全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积极推动行业数据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升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及财产安全。
金融保险领域同样需要防范大模型技术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保险行业应与技术专家及安全专家携手合作,共同拟定适用于本行业的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保险业务各环节中的应用均能满足安全规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