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广角】能源替代转向多元发展
未来,清洁能源会通过两种主要方式进入消费领域。一是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后,直接进入电力系统配送到有需要的地方。二是不依赖于大电网来配送调节,就地直接转化为绿氢、绿氨等产品用作能源消费。今后,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布局风光氢氨甲醇等一体化产业,逐渐化工企业化。
能源替代政策出现重大转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长期发展目标。相较于此前有关政策,《指导意见》不再特定指向电能替代,而是要求“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这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费革命将由依靠电能替代为主,转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替代。
电能替代是我国应对大气污染,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提出的重要举措。过去,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电能替代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模式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得益于电锅炉、港口岸电、电动汽车等电能替代技术逐渐成熟,以及电能替代相关政策有序指引,过去10年电能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8%,比10年前增加6.7个百分点。通过推广电能替代,我国化石能源消耗少了,空气也清新多了。
电能替代效果虽好,在“双碳”目标新形势下却独木难支。随着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和能源需求日益多样化,电能替代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在某些地区或行业,电能生产和消费成本较高,导致电能替代经济性不强。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部分生产环节,以及长途重载运输、航空、航海等领域,难以单纯依靠电能替代来实现深度脱碳。此外,在能源生产环节,新能源发电过程仍受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和储能技术限制,加上电网输电和调度能力制约,要求我们必须将部分绿电转化为其他能源加以利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我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更广泛的深度脱碳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清洁能源技术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并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和清洁化。
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绿氢、绿氨等新型清洁能源逐渐崭露头角,为能源替代提供了更多选择。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党组发表《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出:“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这一转变体现了我国能源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
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成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工业生产中,氢能同样被用于替代传统化石原料。除氢能外,我国还在积极探索绿氨等新型能源应用。绿氨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具有高热值、易储存、易运输等优点。目前我国已在氨能的生产、储存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未来,清洁能源会通过两种主要方式进入消费领域。一是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后,直接进入电力系统配送到有需要的地方。二是不依赖于大电网来配送调节,就地直接转化为绿氢、绿氨等产品用作能源消费,以减少新型电力系统压力。今后,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布局风光氢氨甲醇等一体化产业,逐渐化工企业化。
可再生能源多元替代前景光明,但也难以一蹴而就。新型能源的生产、储存和应用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传统能源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也需要时间和资金支持;能源市场的竞争和监管有待加强,以确保公平和效率。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挑战。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能源多元清洁替代稳步发展。
可再生能源替代事关“双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用好电能替代这把“老钥匙”,也得打开新型清洁能源替代这扇“新大门”,如此才能持续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深度优化能源结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能源支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