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在8日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表示,前三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具体来看,主要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风险防范化解。

一揽子增量政策积极有效

前三季度金融政策一轮接一轮持续用力。年初,货币政策在总量上靠前发力,及时降准降息,支持经济良好开局,助力一季度GDP增长5.3%;年中又在结构方面下大功夫,5月17日,金融监管部门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新形势打出政策“组合拳”; 7月下旬,人民银行宣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进一步明示政策利率,并同步降息0.1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上述政策既是短期宏观调控,也是中长期金融改革思路的体现。

 该专家认为,增量金融政策快速落地,力度为近年来最大。9月24日,人民银行宣布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目前,降准降息已落实到位,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了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下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0.2个百分点,带动10月份发布的1年期和5年以上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超预期下行0.25个百分点,创2019年改革以来最大降幅;四项房地产金融政策已全部发布,存量房贷利率于10月25日完成批量调整,惠及5000万户家庭,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开始接受金融机构申请,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政策文件也已发布实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揽子政策发布实施以来,各界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名义上是稳健,实际是适度宽松的。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未来货币政策还会保持对实体经济足够的支持力度。

金融有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报告显示,前三季度,金融在支持重点领域方面持续用力,包括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创设两项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领域支持力度等。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4.8%,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

报告还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看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是万能的,面面俱到实际上就体现不出重点结构的支持,很多实体经济领域本身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解决,不必然需要专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适当的激励作用,根本上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以报告设置专栏介绍科技金融工作推进情况为例,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持续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完善和精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更加丰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过去5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直接融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调控产生深层次影响

融资结构变化背景下,货政政策更加注重量价结合。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报告设置了两篇专栏,一篇介绍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数量目标的淡化,另一篇介绍了人民银行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近期举措和下阶段政策方向。

不同资产比价关系变化,对广义货币M2会带来双向扰动。人民银行专栏详细剖析了存款向理财的分流和回流,影响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机理逻辑。业内专家表示,分流角度看,存款利率下降、债券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今年二三季度我国存款加速向理财等资管产品分流,M2加快下行;回流角度看,9月份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布实施后,市场预期改善,尤其是股票市场明显回升,理财资管又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回流,带动了M2增速回升。

上述专家表示,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规范手工补息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总的来看,我国政策利率是能够有效传导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历史低位。但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

该专家认为,一方面,随着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总体加快。但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人民银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人民银行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思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未来要在“形得成”和“调得了”方面下功夫。“形得成”需要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调得了”着眼于利率政策要更好服务于宏观调控职能,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