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天津舞蹈文化艺术博览会高峰论坛在津举行
日前,2024天津舞蹈文化艺术博览会高峰论坛在津举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同探究中国舞剧创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探索,以及中国舞剧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朱鹮》《红楼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近年来,不少中国舞剧成为演艺市场中的“爆款”,中国舞剧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走向成熟。论坛上,著名剧作家、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罗怀臻介绍了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方的芭蕾舞、现代舞逐渐引入,中国民族舞蹈也开始进入剧场,我们的舞剧诞生了。早先的中国舞剧创作就提倡民族化,一方面创作民族题材的芭蕾舞剧,另一方面以民族舞蹈元素创造我们自己的舞剧。本世纪初出现的《大梦敦煌》《红梅赞》等舞剧已开始运用现代形式,说明中国舞剧已经走向成熟。”
罗怀臻认为,舞剧如今的火热景象得益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剧场的建设越发先进,舞台很有科技感,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密集的吊杆、升降的舞台等,都给舞剧发展提供了可能;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也为舞剧提供了强大保障;同时,目前舞蹈界培养出的这批人才,基本是“70后”到“90后”,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亲近。另外,舞剧因为没有门户之见,一直是一个发展中的艺术。罗怀臻表示,正是由于现在舞剧有了市场,有了剧场,有了人才,有了观念,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总览近年走红的舞剧剧目内容,“传统文化”是个绕不开的词汇。罗怀臻说:“当中华文化处于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就又一次激活了传统题材,因为‘越古代越现代,越民族越国际’。恰恰是在历史题材、古代题材作品中,人们更能看到强烈的现代感。”
通过新思路、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当前许多文艺创作者积极努力的事情。“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俞枫表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高峰,怎样让这样一本书“活”起来是项目设立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要符合时代需要,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有21台沉浸式演出,每一台都很难界定它到底是什么类型,有的演出就像舞剧,因为舞蹈不需要语言,是一种更多人都能欣赏的艺术方式,所以在作品中就有大量运用。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是对新作品最好的诠释。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现在有大量创新作品受到观众欢迎,观众的欣赏水平以及作品质量都在提升。
从天津走出来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曾学习中国古典舞多年,她表示这个过程让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也得到了滋养。王亚彬介绍,2009年她开始创作“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品牌作品,宗旨是“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青衣》《西游》由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共同完成舞台美学诉求,形成文化与创作理念的交流,属于“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而根据易卜生同名作品改编的《海上夫人》则是“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极简且写意的舞台,具有中国传统舞台语言风格,以现代舞语汇和中国舞元素共同演绎北欧风情,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天津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团长程悦,以该团创作的带有天津本土特色的《名媛风华》以及与新疆和田地区合作排演的《山海情深》——“北京回信”等作品为例,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舞剧、歌舞剧创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程悦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今后我们会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为中国舞蹈、舞剧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