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拥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98家 占全市近三分之一
“两区”建设为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在9月14日召开的海淀区“两区”建设四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海淀区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潇介绍,截至2024年6月底,全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98家,占全市30.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3家,占全市39.4%。
“海淀‘两区’建设围绕数字经济试验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两区一中心’的功能定位,牢牢扭住‘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赋能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两条主线,在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促进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四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刘潇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发布“两区”建设2.0方案,深入推进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等三大产业全链条开放,以及人才、资金、数据、商品等四大要素全环节改革,海淀区集成推出213项制度创新举措。同时,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开展小切口政策会诊研究,多项高含金量成果纳入市级“两区”建设方案和新一轮政策储备。截至目前,海淀“两区”建设已形成70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2项向全国复制推广,7项向全市复制推广。
“两区”创新举措落地为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刘潇介绍,在人工智能领域,海淀区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概念、在全国率先打造了Al大模型集聚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1300家,占全市的60%、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医药健康产业方面,海淀区成立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中关村基因细胞药物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康景生物、华谱科仪、翰宇药业等项目落地,依托科技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企业156家;建立医疗科技场景建设工作机制,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设备等11个应用场景项目落地。
同时,“两区”精准招商推进项目集中落地。海淀区建立了部门、街镇、园区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全域协同招商网络,推动苹果广告、克诺尔轨道交通创新中心、苏伊士水务、微软红棉小冰等世界500强企业关联公司落地。此外,还建立集中签约机制,定期组织落地项目集体签约,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今年1至6月,海淀区新增“两区”重点项目427个,其中外资项目76个。
在精准服务赋能企业发展上,海淀区支持智源、微芯、量子、数原、通研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形成“悟道3.0”系列大模型、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长安链3.0等重大成果。
同时,探索多行业“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完成全国首次大型商业综合体“一业一证”批量办理,实现29家“一业一证”案例落地,初步形成改革案例批量落地的“海淀服务”新模式。海淀区还开通了全市首个医药产业“创新合伙直通车”,打通市、区医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海淀药械领域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办事率位于全市前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