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长的房山企业。固态电池是它的核心业务,相比传统电池,这项新技术更安全,续航也更长,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届时,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或许又将迎来一次“变革”。

  更少的电池,更多的续航里程

  步入卫蓝新能源总部办公楼一层大厅,会看到一套其貌不扬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铭牌,显露了它独特的身份——这是一组半固态锂离子电池,专门为蔚来品牌量身打造,装载在电动汽车上,单次续航里程可超过1000公里。

  “去年年底,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和团队成员驾驶电动汽车,从上海抵达厦门,全程超过1000公里。那款车用的就是我们生产的这种电池。”卫蓝新能源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陈丽叶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研发的多款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测试也在全力推进中。

  总部办公楼旁边就是研发试验中心,300多位工程师正在对固态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循环寿命、安全性进行研发测试。他们不仅是要让全固态电池尽快量产、价格更亲民,还要充分释放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大的优势,“用更少的电池换来更多的续航里程。”

  “独角兽”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

  展厅里,汽车动力电池包旁边的一张老照片引起了记者注意。照片上,两位年轻男士并排而坐、笑得灿烂,一位是欧美面孔,一位则是典型的东方脸庞。“这是40多年前,陈院士在德国马普所进修深造时拍的。”陈丽叶说。

  陈立泉院士被誉为“中国锂电第一人”,今年已经84岁高龄,是卫蓝新能源的创始人之一。他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早年曾在德国进修,197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固体离子学及其在能源中的应用研究工作。

  陈立泉院士曾在一次演讲中回忆,早在197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就已经开始研究固体电解质材料,这期间尽管困难重重,却从未停止攻关,直到发现一些新的材料,卫蓝新能源应运而生。这家电池领域“独角兽”企业的另外两位创始人——李泓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相关研究;俞会根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近30年。

  有了中国科学院专家加盟,卫蓝新能源固态电池展现出了安全性高的特色优势。展厅里,四块长方形的电池分别经受了枪击、针刺、挤压、高温测试,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丝毫没有起火冒烟的痕迹。

  安家在房山,配套服务很周到

  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陈丽叶2018年加入,是公司的“32号员工”,也就是第32位入职者。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有1200名员工,除了北京房山总部与研发试验中心,还在山东、浙江、江苏建有中试及量产基地。

  从初创企业逐步成长为“独角兽”的过程中,中关村房山园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一路相伴。就拿占地70亩的卫蓝新能源总部与研发试验中心来说,考虑到企业需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中,房山区出资为企业代建项目,待企业发展壮大,可以将这些空间再进行回购。

  “去年年初这里建成交付时,很多老员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中关村房山园相关负责人说,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还对卫蓝新能源进行了投资,成为了企业股东之一,“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与企业共成长。”接下来,卫蓝还计划在房山新建电池生产基地。

  可毕竟窦店地处北京南六环外,企业安家在这里,与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能跟得上吗?记者发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的整体配套服务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有600套科学家公寓,楼下的西餐厅、咖啡厅等品牌餐饮以及健身房、游泳馆、书店也全都配齐,每个工作日都有14条线路通勤班车往返窦店与六里桥、北航、人大、望京、西二旗等地。

  名词解释

  固态电池

  锂电池四大主材是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其中,电解液和隔膜的作用是实现锂离子自由穿梭,简单理解,这就是充放电的过程。固态电池是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提升电池安全性。同时,固态电池可以搭配能量密度更高的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动汽车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