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为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副中心坚持把绿色作为自身鲜明特色和发展基调,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副中心保持‘生机勃发’良好态势的深层内涵所在。”3月1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争取国家绿色技术交易平台落地
北京市发改委积极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推动城市副中心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一批绿色创新技术场景建设。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周浩介绍,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绿色技术交易平台落地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北京绿交所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还将重点支持绿色科技和产业孵化,提升副中心绿色产业集聚和技术成果转化承载力。
“我们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新动能,连续5年组织举办了通州区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积极推进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周浩说,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推动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环境社会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市副中心将是重要的产业承载地和示范区。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城市副中心发展绿色金融、专业服务等绿色产业,还将推动城市副中心开展ESG创新发展试点,探索建立ESG投融资体系。
周浩表示,将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重大绿色项目建设。在绿色建筑方面,持续推动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公共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在绿色交通方面,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推动城市副中心“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绿色能源方面,将推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建设,开展智能微网“零碳社区”试点,把城市副中心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示范区。在绿色生态方面,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尺度绿化工程建设,助力打造蓝绿交织森林空间。
通武廊共同保护潮白河水质
近年来,市区两级紧抓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提升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生态品质,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2023年,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超六成。优良天数267天,较2013年增加100多天;重污染天5天,较2013年减少76天,蓝天含金量明显提升。
十年来,通州区累计完成4000余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在远郊区中率先实现基本无燃煤锅炉;完成5000余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完成近17万户民用散煤的清洁能源替代;“通州堰”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等相继完工,累计完成53条段、264公里黑臭水体和194条小微水体整治,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通州区先后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签订“通武廊”系列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不断健全完善空气质量会商研判、重污染应急联动、水环境联保联治、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联防联控等机制,共同保护潮白河水质,燕郊、三河6座污水处理厂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
建筑或将执行更高绿色低碳标准
北京市住建委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建筑绿色发展,助力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王鑫介绍,在实施保障方面,市住建部门建立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公共建筑用能管理等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多场景应用。指导支持行政办公区办公建筑申请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将二星级绿色建筑认定等管理权限赋权给副中心管委会。加大既有建筑节能管理力度,组织在城市副中心进行公共建筑能效评估分级管理工作。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大力推广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加大建材设备供应保障,为副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王鑫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建筑绿色发展政策和标准,探索城市副中心执行更高绿色低碳标准的可行性。指导通州区完善建筑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按照全寿命周期管理、全领域推动、全产业支撑要求推进《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实施,为全市建筑绿色发展工作做出表率。
优先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注重发挥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组织体系和产品创新、国际合作以及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2023年,金融业对城市副中心GDP贡献率达29.8%,通州区绿色信贷占比达16.6%。
胡九龙表示,城市副中心将着力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各金融机构发展,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海绵城市等领域为突破口,积极推动通州区气候投融资工作,并优先在副中心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积极吸引绿色产业国际投融资,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副中心绿色产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