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向未来|昔日棚户区蝶变运河明珠
京杭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北运河与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汇聚形成五河交汇胜景,河畔现代化楼宇鳞次栉比,昔日老城棚户区蝶变现代化国际商务区,与燃灯塔、大光楼等文物古迹交融,成为运河畔一颗闪耀的明珠。
2月2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瓣瓣同心向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通州五河交汇处的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展示千年之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全面建设三大区域组团
运河商务区的变迁被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天空之眼”捕捉:2002年,这里还是一片平房密布的景象,2009年被规划为新城核心区,2010年启动拆迁,2016年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建设,2017年被命名为运河商务区,总规划面积由3.06公里扩充至20.3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由674万平方米增加至1379万平方米。
运河商务区规划设计突出“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一体化设计、建筑亲水性”四个特点,打造绿色、森林、海绵、智慧城市示范区,商务楼均达到绿建3星标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地上地下及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高端复合型功能区。
运河商务区党工委副书记车欣薇介绍,运河商务区全面建设三大区域组团:中部片区为核心启动区,占地3.0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发展总部经济、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等重点产业;北部片区为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占地2.9平方公里,总建筑规模253万平方米,依托上下游产业联动优势打造数字贸易、金融科技研发与应用基地;南部片区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占地1.86平方公里,地上部分规划建设约260万平方米体量的商务综合体,建设全球领先的城市商务新枢纽标杆,打造创新金融和国际化互动型总部经济为核心的开放流动型活力区。
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截至2023年底,运河商务区开发项目累计完工建筑面积470.21万平方米,其中:启动区完工面积330.39万平方米,新城金融服务园完工面积139.82万平方米,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正加快建设和土地上市,优质产业空间持续释放。
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
运河商务区对标国际国内顶级中央商务区发展模式,围绕“总部+金融”,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及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成以金融创新、高端商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
目前,运河商务区已建立全方位招商服务体系、全生态链政策支撑体系,全力营造首都营商环境“新高地”,产业经过六年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运河商务区已吸引三峡集团、中建集团等一批央国企二三级子公司入驻;中行、农行、工行、建行等金融机构落地展业;工银科技、农银金科等金融科技公司进驻办公;普华永道、盈科律所等一批高端商务服务企业加速集聚;绿交所、绿金院等一批绿色带动效应显著的头部企业形成示范效应。
截至2023年底,运河商务区共有注册企业22944家,注册资本金4928亿元,近三年新增企业数量年均4100家,其中:总部企业48家、金融企业295家、高新企业118家、专精特新企业23家,上市企业2家。2023年形成税收63亿元,税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较2020年增长57.5%。
运河商务区作为区域级商业中心,依据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以打造“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为切入点,依托六大商业综合体以及滨水街区式商业街,全力打造“京韵风范地”“艺文复兴地”“活力空间站”“生活探索汇”“都市潮乐汇”五大商业板块,开业面积达42万平方米。
副中心“两区”建设全市“领跑”
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集政策展示、交流洽谈、活动承接等功能于一体,是面向国际、国内企业推介北京“两区”政策的平台,是呈现北京“两区”建设路径与成果的汇报平台,亦是探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经验的交流平台和对外宣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窗口。
车欣薇表示,副中心“两区”建设实现全市“领跑”,在2022年度自贸试验区组团分类排名位列第一名,评价结果为A类。“两区”项目库入库项目1760个,推动落地1195个,其中2023年“两区”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1121个,新增项目推动落地843个。
运河商务区探索推进区域联动机制,积极发挥重点功能区汇聚、引领和辐射作用,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自贸试验区签署的政务服务“自贸通办”试点框架协议,通过“云窗口”和自助终端实现北京市和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在河北省自贸试验区实现跨区域办理,助力京津冀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