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典范 昌平区10个镇街建立“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
2023年7月,昌平法院和城北街道联合成立北京市首个“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期间,昌平法院探索多元解纷新模式,助推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工作站在辖区相继铺开。一年过去了,“双诉双融”共治机制成绩如何?又有哪些经验做法?10月29日,昌平法院联合城北街道、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召开新闻通报会,介绍阶段性成效并通报典型案例。
10个镇街建立“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
“推行一年来,累计调解纠纷773件,成功594件,成功率77%,靠前化解重难点工单1381件。”通报会上,昌平法院晒出“双诉双融”共治机制“成绩单”。昌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潘幼亭介绍,昌平法院已联合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十三陵镇、南邵镇等10个镇街建立“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通过“诉”前调解与接“诉”即办工作精准对接、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双向融合”,形成源头解纷合力。
据了解,“双诉双融”共治机制积极调动多元解纷力量,建立了“网格员初步调—社区(村)进阶调—工作站深入调—法院诉调对接”的分层过滤模式。在此过程中,法院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做好诉调对接工作,累计培训指导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调解力量的解纷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延伸司法职能,运用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方式提供服务保障,推动治理效果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
截至目前,12368热线对接“双诉双融”涉法涉诉类工单办理满意率 100%。该机制入选 2024年全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优秀案例典范,为北京市唯一入选案例。
讨薪类、物业类等高频问题降量提率明显
“‘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推动了法治、德治、自治力量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诉求人满意度,实现了多方共赢。”昌平区城指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仇哲说道,推行一年来,昌平区受理12345市民诉求同比下降9.87%,“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调解量较大的讨薪类、物业类问题接诉即办平均成绩同比去年1至10月分别提高1.86 分、1.18分,降量提率效果显著。
在通报的案例中,戴先生和六名工友在某劳务分包公司从事房屋装修工作,因是熟人介绍,未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装修完工后,公司拖欠七人工资十万余元。因维权困难,七人便通过12345热线反映诉求。松园社区接到诉求后进行初步调解,但劳务公司态度强硬。随即街道通过“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派单,昌平法院及时响应需求,派出驻院人民调解员前往社区参与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劳务公司当日便将拖欠的劳务费一次性支付至工人银行账户,既避免批量纠纷进入法院、节约司法资源,又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这正是昌平区人民法院调解员侯俊安经办的一起案例。他告诉记者,目前经他调解的案件大概有两百多个,相比之下,镇街出具的调解书缺乏法律效力和执行力,而法院出具的调解书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更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调解时要平衡双方的诉求,促使双方能够达成一致。”他说:“有的案件诉讼时间较长,一两年都不能结案。因此,对于当事人来说,相比走立案程序,调解更能节省时间和诉讼成本。”
努力实现“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
通报会上,城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芮磊介绍了该街道作为“双诉双融”共治机制先行者的“城北经验”。据了解,城北街道建立了“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12个管区级工作分站、51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共治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2023年7月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404件、调解成功298件,调解成功率73.8%。
昌平法院立案庭与城北街道开展支部共建,联合成立“双诉双融”功能型党支部,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设党小组,法院党员干警落实“吹哨报到”机制,及时回应司法需求、提供调解指导,激活联系群众“神经末梢”。
潘幼亭表示,今后,昌平法院将继续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解纷需求为着力点,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上有新作为,推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探索“枫桥经验”新实践中积累更多“昌法经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