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肉”品牌 做足“草”文章 奏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牧歌”
眼下,正值青海牛羊出栏的旺季。青海牛羊出栏高峰期在每年九、十、十一这三个月,根据高原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和传统养殖习惯,这个季节牛羊最肥壮。同时,也进入冬季,气温低,草场上的草越来越少,选择这个时候出栏屠宰易于保存。在牛羊出栏的时候,从现代化牧场到规模化加工生产线,到处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一家牦牛养殖基地的饲养员正在用玉米、麻渣等调制饲料,给他们即将出栏的牦牛补充营养。
在这家养殖基地,不仅在投喂的过程用上了工具车,也根据不同阶段牛的特点和需求科学配制饲料。
在西宁市湟源县的牛羊肉精分割加工基地,一走进净化车间,就能够闻到浓浓的肉香味。在这里,牦牛、藏羊等经过分割、包装、排酸等工序,能够形成60多种产品。现在,这个车间每年能够生产的产品达到了1000吨以上。
现在,青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牦牛养殖数量在全国位居首位。从传统放牧走向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见证着青海畜牧产业的每一次跨越。
盐碱地里种牧草 解锁牛羊“绿色食谱”
“寸草不生”“不能耕种”这是大家对盐碱地的第一印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盐碱地不但种出了“牧草之王”苜蓿,还养出了进入杭州亚运会餐桌的“柴达木盐羊”。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牧民们正忙着自家牛羊出栏,一车车“柴达木盐羊”将从这里被运输到各地,加工成多样化的肉产品,走向市场。
这些年,随着盐碱地改良,让这片盐碱地上种出了优质牧草,为当地的牛羊养殖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饲料。
尕海镇努尔村是传统牧业村,大部分村民都从事牛羊养殖。通过驱“碱”化“盐”土地改良,这片戈壁滩已经成了饲草基地,万亩优质紫花苜蓿流青溢翠、迎风摇曳。当下,一台台牧草收割机穿梭田间,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这两年,经过攻关,当地突破了盐碱地苜蓿种植保苗难、产量低的难题,同时还优化了饲草种植结构,保证了优质豆科饲草供给。通过逐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条件,青贮玉米、燕麦、青稞等适合牛羊的优质饲料也能在这里种植了。充足优质的牧草解决了牲畜冬季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