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40,校门一开,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就开启了一天的体育运动。通过校门口特别设置的攀爬架,孩子们进行着力量锻炼。“现在青少年的上肢力量普遍偏弱,我们在每个校区门口增设了攀爬设施,让全员都能参与其中。”该校副校长曹京介绍。

孩子从。校方供图

学生们在校门口的攀爬架上锻炼。采访对象供图

为低年级增加半天体育活动时间、增设3000平米运动场地、创设啦啦操、跑酷等9门体育课程……基于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四小”问题,朝阳区实验小学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体育活动的办法。

在课余时间无痕融入体育运动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市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推行“课间一刻钟”优化调整,让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记者在朝阳区实验小学看到,在课间、体育课程、课间操等常规体育活动以外,学生们的进校、午间班级活动、课后托管时段等,都无痕融入了体育运动。

曹京介绍,为了让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充分玩耍,这学期开始,学校为一、二年级学生每周增设半天体育活动专属时段。每周一下午,一年级学生利用轮胎、跑酷器材、爬行垫、敏捷梯等开展游戏;每周四下午,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跳皮筋、踢毽子、编花篮、翻花灯等民族传统类运动。

学校的体育课程还打破班级概念,实施走班选课,丰富的课程供给让更多的孩子实现选择自己适合和喜欢的体育老师和课程。

人民网记者孙竞 摄

学生们在进行足球比赛。人民网记者孙竞 摄

大课间到来,操场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五年级的两个班级正在进行激烈的足球比赛,男生女生轮番上阵、奋力奔跑;低年级的孩子则以班级为单位,玩起了丢沙包、呼啦圈等传统游戏。校园南楼的二、三层,是学生们的另一处运动空间。体能教室里,两支队伍进行着翻越障碍的体能竞赛。与此同时,隔壁的数字体育教室中,学生们跟着AI数字化运动教学一体机一起做着各项运动。

“上天入地”破解运动空间难题

运动时间增加、运动方式增多,但学校体育运动空间不足的难题如何破解?曹京介绍,学校不断挖掘空间潜力,通过开发空地、空房、过道、楼顶、地下空间等“上天入地”进行改造。

“今年9月,我们将校园南楼二、三层设施进行优化更新,新建了乒乓球、啦啦操、少年篮球场、轮滑教室等,新增近一千平米的运动场。通过对校园运动空间的挖潜,对比之前,我们共增设运动场地3000平米,相当于7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曹京说。

学生在南楼二层的体能教师训练。人民网记者孙竞 摄

学生们在学校南楼二层的体能教室训练。人民网记者孙竞 摄

如今,数字体育教室已经成为学生课间的热门打卡地。记者走进后发现,不少孩子已经能够跟着AI数字化运动教学一体机进行运动项目的学习。这台囊括10多项运动项目的机器,还可以迅速地收集学生体育学习的数据,方便老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为了让有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朝阳区实验小学在每天的课后服务时段还设置了近20个体育社团项目。其中,拳击课程、跑酷课程、体操课程以及专注减脂的小胖墩训练都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

“走出去”拓展更多运动的可能

“通过登山这项运动,我磨炼了自己的意志,越来越勇敢,也懂得了坚持。”朝阳区实验小学学生吴卓航对记者说。

11月16日,学校的21名登山队员刚刚完成第十八次登山活动,登上了海拔833米的天云山天和宫。在此前的9月15日,19名登山队员还历时5小时,徒步11公里,在体育老师的带领和家长们的陪同下,抵达了海拔1201米的云蒙山青空岭。

登山队员供图。

朝阳区实验小学登山队员在登山途中。采访对象供图

2021年,朝阳区实验小学开设了亲子共同参与的登山课程,该课程每学期开展3—4次,由学生自主报名。作为这门课的授课教师,体育老师王长柏表示,3年来,登山课程完成攀登北京的12座山。课程不仅让学生们在户外真实情境中体验了团队合作,锻炼了沟通和合作能力,更加强了亲子关系。

“我们还先后征服了包括三山五岳在内的三座山,下一个目标是南岳衡山!”王长柏说。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幸福人生奠基,包含健康、道德、习惯、能力四个维度,其中第一个就是健康。”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表示,“我们将继续优化体育运动时间、空间和项目,形成人人爱体育、生生有项目、个个有收获的校园体育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