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重度盐碱地试验田长出苜蓿
历经一年改良,“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发出“新芽”
沧州这片试验田长苜蓿啦
“看,去年这里还是白花花的盐斑,今年就长出了苜蓿。”11月4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林江农场一块苜蓿种植试验田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省草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刘振宇望着绿油油的苜蓿苗说。
试验田占地256平方米,土壤耕层含盐量在6‰到9‰之间,属重度盐碱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省农科院专家联手攻坚,经过一年改良,让苜蓿在这片“寸草不生”之地扎了根。
沧州目前有盐碱耕地408.58万亩,其中,中度盐碱地64.33万亩、重度盐碱地7.02万亩。省农科院在沧州盐碱地攻坚20余年,研究出了中重度盐碱地苜蓿高效建植技术。“种苜蓿可降低土壤含盐量,提升土壤肥力,为在重度盐碱地上种粮打基础。”刘振宇介绍,他们在土壤耕层含盐量6‰的盐碱地上试验过,两年苜蓿成活。去年,他们准备向含盐量更高的土地挑战。当年6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何峰带队来到林江农场,双方选取这块重度盐碱地作为试验田种植苜蓿。
“我们种的是中苜3号,2月下旬到10月上旬均可播种。”刘振宇说。播种前,他们采用“有机增施隔盐”技术:将田菁等绿肥作物粉碎翻压到土壤中,利用绿肥作物中的氮阻断犁底层的盐返到耕层。此技术可将中度盐碱地土壤耕层含盐量降到1‰。然而,首次播种“全军覆没”。
刘振宇分析原因:“这块地耕层含盐量太高。”他们又用“大水灌溉”压盐,接连播种两次,长出的几棵苗,都因后期土壤返盐没有成活。
连续失败后,他们“多管齐下”:蓄积雨水,淋洗土壤中盐分;深松土壤,抑制水盐向上运移;将种子播种在沟底聚墒区,躲避表层的高盐碱区;将自主研发的菌剂与苜蓿种混合播种,同时在土壤中施入土壤改良剂……第4次,有苗活了下来,第5次,苜蓿成活率达到50%。专家们信心倍增,针对没有出苗的地块,他们改良土壤后再次播种,目前苜蓿成活率达70%。
反复改良、6次播种,重度盐碱地一年长出苜蓿,何峰认为这是“奇迹”。他说,开发重度盐碱地,可为国家增粮辟出新的赛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