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乐,利用独特的沙地资源,发展西瓜、甜瓜种植约6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在行唐,通过“市场导向、全链打造、品牌引领、龙头带动、联农带农”形式,推动小米产业做大做强;在栾城,豆制品、果品加工等18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携手发展共赢……

如何让更多特色农产品“出圈”又“出彩”?近年来,石家庄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做特做精产业集群,促进特色农产品产能提升、品质培优、提质增效,有效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深挖资源“土生金”

一行行圆柱状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黑木耳从菌袋小孔中探出头来。7月16日,行唐县高家峪村的食用菌大棚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木耳。

“这木耳朵大肉厚、色泽透亮、软中有韧,产量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同喜介绍。前些年,村里水浇地不到100亩,村集体没收入,村民增收没门路。这几年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闲散山坡建起30座食用菌种植大棚,还发展光伏发电、肉羊养殖,村集体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突破了100万元。

有了特色产业,村民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靠着在村里种木耳,俺们供孩子上了大学,又翻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高家峪村村民李彦容说。

围绕“土”字做文章,石家庄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既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又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贫瘠荒山地长出“幸福芽”。在平山县下槐镇下柳村花椒芽种植园,一行行花椒苗、香椿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几年,村子流转37亩土地用于花椒芽种植,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今年花椒芽总产量可达1万斤,可为村集体增收9万多元。”下柳村党支部书记韩立冬说。

由于地处山区,下柳村村内耕地少、水资源不充足,靠传统的发展思路不能满足强村富民的需求。近年来,下柳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花椒芽特色种植,厚了集体家底,鼓了百姓口袋。

肥沃红土壤孕育“黄金米”。7月6日,在行唐县北河乡龙兴庄村山坡上的梯田里,村民赵合利正驾驶播种机抢墒播种谷子。“合作社不仅给我们免费提供谷种、肥料、收割服务,还保底收购,我们只管种好谷子。”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赵合利家种植了20亩谷子,每年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行唐县依托地域红土壤优势,大力培育谷子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行唐县龙兴贡米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良种、统一肥料、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六统一”管理模式,激发村民种植积极性。目前,行唐龙兴贡米种植已辐射全县6个乡镇,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300万公斤,产值3000余万元。

·深耕“差异化”“特色化”

近日,晋州市总十庄镇西张口村李子进入采摘旺季,成片的李子树郁郁葱葱,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今年是我种植西瓜李的第四年,自从实行标准化种植后,一亩地能卖3万多元,比之前多挣1万多元呢。”种植大户马茹满正带着果农们采摘、分选、包装、装车。

这些年,西张口村陆续引进西瓜李、干核李、无名李等新品种,李子种植面积达到700亩,亩产可达7000斤,吸引了上海、浙江、黑龙江等地的水果商前来收购。

深耕“差异化”“特色化”,近年来,石家庄着力打造晋州鸭梨、赵县雪花梨、赞皇樱桃、元氏石榴、山地苹果、城郊草莓等优势果品产业,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持续壮大赞皇酸枣仁、井陉连翘、灵寿丹参、平山防风及黄芩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高山杜鹃、蝴蝶兰、红掌、兰花、百合、玫瑰等特优花卉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亮点。

产业发展核心在特色,关键也在特色。如何将“好品种”“好品质”转换为“好产品”,凸显地域特点?各地紧盯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不断提升特色种植标准化、智能化、工厂化、设施化、品牌化等现代化生产水平,提高特色农产品产值,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按照标准化种植,油桃品质就是好,采购商早就下了订单,每天摘下来直接打包运走。”7月15日,栾城区小代梅村桃园里,果园负责人郭利花摘下又大又圆的油桃,喜上眉梢。

近日,在石家庄市栾城区小代梅村桃园,村民正在采摘油桃。通讯员李明发摄

从选苗、施肥,到疏花、坐果,栾城区组织农户开展桃树种植技术培训,不断引进优质品种、推广种植技术,使桃子成为“致富果”。此外,栾城区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示范带动等,大力发展西红柿、草莓、葡萄等特色果蔬种植,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我们全部采用吊蔓种植法,通过人工牵引,让藤蔓顺着网架生长。这种种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还能让西瓜更加均匀接受光照,着色均匀、糖度高,个个都是精品。”新乐市国锋西瓜专业合作社西瓜种植大棚里,合作社负责人韩国锋走在瓜架间,看着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满心喜悦。

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发展论坛和派驻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进田间等方式,新乐市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应用新的种植技术,推进西瓜、甜瓜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甜”产业。目前,新乐市西瓜、甜瓜种植面积约6万亩,年产量21万吨,其中精品西瓜亩均效益3万元以上。

·做特做精产业集群

7月10日,位于栾城区的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的腐竹生产车间,豆香弥漫。热气腾腾的豆浆在冷空气的吹动下慢慢结膜,全自动控制生产流水线完成揭皮、切分、速冻、分装后,一盒盒鲜腐竹被装箱运往各地市场。

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豆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它联合13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了一个豆制品产业化联合体,种植大豆1.4万亩,带动2000余人就业和增收。“通过订单式种植,企业获得稳定可靠的原料,农民不用再为销路发愁。”公司董事长赵建立说。

如今,在栾城区,像这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18家。这些联合体,把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经营主体整合在一起,使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流通等上下游相互配套,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我们将持续优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培育发展综合型、紧密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栾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化中心主任王佳朋表示。

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石家庄各县着力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使特色农业与食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这里是鲟鱼养殖基地,更是一个旅游景区。7月15日,游客谢志清带全家人到井陉县威州镇坡头村游玩,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味“鲟味巷”的鲟鱼,别有一番滋味。

近年来,坡头村依托当地优质冷泉资源及湿地优势,发展鲟鱼、虹鳟鱼等特色冷水鱼养殖530余亩。去年以来,积极探索渔、泉、旅融合,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鲟味坡头”项目,依托优美风光将产地变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我们还结合市场需求延长鲟鱼养殖产业链,开发鱼类预制菜产品,建成鲟鱼直播基地,打通了‘电商+商超+直供’的立体销售渠道。”坡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晓辉说,去年,鲟鱼产业园创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8.9万元。

这里是一片水稻田,更是一座研学课堂。7月14日,井陉县南峪村稻田里,农民赶着老牛拉犁耙地,插秧机稳稳栽下一棵棵嫩绿的秧苗。地头上,来农耕研学的一拨拨小小“新农人”卷起裤腿、穿上雨靴,跃跃欲试下田插秧。

7月20日,井陉县南峪村,参加农耕研学活动的学生正在稻田插秧。河北日报记者张晓超摄

南峪村,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间,一条绵河绕村而过。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南峪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河滩地陆续集中流转过来,经过田块平整、整理改良后,形成“田成方、地连片、渠相连、路相通”的600亩水稻田。

南峪村原生态的山水田园风光,吸引了21世纪教育集团前来考察,双方共同打造集休闲观光、亲子研学于一体的研学基地。从去年10月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小小“新农人”走进农耕课堂,游古村、观古迹、赏非遗,体验乡村田园生活,享受劳动实践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