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区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小组送技术到田间地头

麦田里来了“春管员”

3月22日,行驶在邢台市南和区田间小路上,两侧绿油油的麦田望不到头,时而可见一排排1米多高的喷淋设施在给小麦浇水。

南和区农业农村局的温春爽就是呵护麦苗成长的“春管员”,准确的身份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3月22日,在南和区最大合作社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外空地上停放着用于播种、旋耕、深翻、打药的大型机械。“这家合作社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流转土地3万余亩,分几个片区,全部实现机械化、精细化耕作。”温春爽边介绍边向合作社负责人交代近期肥水使用注意事项。

南和区是我国优质小麦主产区,共播种冬小麦34.98万亩,主要种植马兰一号、中麦578等优质品种。为做好春耕春管工作,他们成立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察麦情,及时发布管理技术意见,指导村民因苗制宜,早管细管,为多产丰产打基础。

像温春爽一样的农业技术人员,南和区农业农村局有24名,其中有5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3名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他们分成8个小组分包全区乡镇。

刚在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忙完,温春爽又接到种植大户宁永强的电话,“我这里进了一批肥料,有时间能过来指导一下吗?”

宁永强属于另一家专业合作社,他种植了2000亩小麦。温春爽来到田间,挖开土层,察看肥料埋深和土壤墒情,“施肥3到4厘米就行,施肥的深浅与肥料作用的发挥关系紧密。”温春爽说。

依托粮油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南和区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打造3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区优质小麦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在阎里乡金沙河种植基地,“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万亩片”的大型展示牌特别醒目。这里种植的品种为中麦578,展示牌上,对技术路线、栽培要点都有具体详细说明。

“这些都是我们根据本地土壤、气候等具体情况制定的技术规范。”南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涛波表示。

在展示牌旁,气象部门的农田小气候站正在运行。显示屏上,红色的监测数据不断刷新,除了基本的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还包括土壤含水率、地温等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数据。“我们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科学精准实施田间管理。”温春爽介绍。

南和区还搭建小麦生产数字化平台,采集小麦生长各环节数据,为小麦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小麦精细化管理,用数据说话,降本增效,扩大营收。”冯涛波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