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南:土地流转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机器轰鸣,稻谷飘香。连日来,在河北省滦南县胡各庄镇刘庄村外,蓝天白云,金色稻田,如同一幅巨大画布。一辆辆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颗颗饱满的稻谷随着机器轰鸣声倾泻而出。
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滦南县立足自身实际,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让土地“流”出了活力,“转”出了效益,实现了群众、集体、经营者三方共赢,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力。
●放大种植效益,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以前这些稻田都是各家各户散户经营,相互制约性强,种植结构单一,谁家想调整种植方式都很难。土地流转后,我们征得村子同意,可以根据土地状况,因地制宜种植收益较高的作物,土地释放出最大价值。”2023年,滦南县柏各庄镇南房村土地流转户郭宪民承包了800亩稻田地,他调整种植模式,种植红薯400多亩,每亩收益近5000元。2024年他又搞起优质土豆和甜玉米两茬种植。
张金臣、杜田胜等种植户流转承包稻田地后,统筹规划,种植花生200多亩、红薯700多亩、高粱1200多亩,低洼地方种植水稻,收益达到原来的几倍,放大了土地种植效益。
滦南县柏各庄镇华圃谷物种植合作社整体流转柏各庄镇守二村、守四村、柏一村、柏三村、柏四村等村田地,现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6540亩,带动周边农户685户,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流转,统一管理,科学种植,实现优质,高效,标准化。该合作社以水稻大棚育秧、优良品种种植、为主导产业,兼顾农事体验、水稻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于一体,生产的“柏各庄大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图为河北省滦南县胡各庄镇刘庄村种植户正在收割水稻。张永新摄“我镇共有耕地7.2万亩。在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刘庄、侯各庄、大崔庄等23个村庄全面完成了土地流转工作。目前总土地流转5.1万余亩,流转率69.7%。”滦南县胡各庄镇执法大队长刘淼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民增收、土地增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据悉,胡各庄镇33个村全部实现村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29个村已达到20万元以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滦南县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各镇村纷纷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便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土地流转不但强化了集约管理,还推进了品牌建设。种植户为经营长期化和收益最大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产量高、品质好的名优品种,提高产量优化品质;实行机械化、现代化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双重收入
在滦南县宋道口镇西泽坨村,由于该镇拥有多家规模以上钢锹生产企业,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在企业打工,土地经营劳动力短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23年春,村“两委”大胆决策,征求村民代表的同意,整合全村的细碎土地资源,以村民土地流转入股的模式,探索新的股份制形式,实施耕地的集中统一托管,适应机械化作业需求,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由村委会牵头出资,组建了滦南县合儒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集中经营耕种全村1500亩耕地。在2023年夏季开始规模种植托管的1500亩耕地,2023年合作社在夏茬种植了植株高大、耐密抗倒的夏玉米品种,秋季全部收割进行了青贮。2024年春季,1500耕地全部种植了地膜花生,收益良好。通过土地流转,该村不但实现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还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经济的双增收,让村民实现“租地收益+家门口打工”的双重收入。
图为河北省滦南县胡各庄镇刘庄村种植户正在收割水稻。张永新摄滦南县南堡镇廒上渔业村是传统渔村,有1200余亩土地、168亩虾池,村里主导产业为海水捕捞、劳务输出、工程机械施工等。自2023年起,廒上渔业村创新采用“旱田+水田”模式,用收益吸引种植户,实现土地100%高标准流转。村民不但得到租地收入,还可以安心从事海水捕捞等工作,收益更大了。
滦南县柏各庄镇通过土地流转,广大种植户从紧张劳动的羁绊中解脱出来,释放了活力,自觉进入其他领域创收。全镇有1.5万剩余劳动力常年赴曹妃甸等地从事建筑、环卫、绿化等务工活动,每人每天收入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再加上土地流转每亩近千元左右的收益,每个普通家庭年收入均达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这和原来种植自家承包地每年收入几千元相比,收益倍增。
滦南县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整合土地资源,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其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助力剂”。截至目前,滦南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0余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5%,涉及农户3.4万户。其中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543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2.4万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